我的求學路(續) - 2020 資工所推甄歷程紀錄
大四上結束了,趁著還沒開始忙碌,來紀錄一下這接近半年的焦慮過程吧。
經歷
交大資工 應屆畢業
大一大二成績普普大概系排 20 ~ 30% 之間,但在大三的時候不明原因開竅了,成績表現都滿不錯的,最後在大三下甚至還拿到卷一… 總之三年在課業上的表現是:
- 122 學分
- 平均 88.18
- 班排 4 / 25 (16%)
- 系排 28 / 128 (15.14%)
RANDOM.1 競爭力
這個成績表現聽學長說推交大綽綽有餘,推台大基本上沒什麼機會,尤其這幾年越來越競爭…
整理一下這三年做過有幫助推甄的事:
- 大二上
- 進系計中幫忙做事
- 交大競程新生賽 第 3 名
- 交大應用賽 (寫 Web) 第 2 名
- 大三上
- 進了一間新創公司當後端兼職
- 擔任某門教網路規劃的課程助教
- 大三下
- 完成畢業專題
- 大四上
- 交大應用賽 (寫 Web) 第 1 名
工作上大概有做了:
- 網管相關 (管 Switch、Router 等)
- 架了一個可以叢集部署 OS 的系統
- 寫了一整個完整的網頁 (前後端)
- 寫了一個機器學習在電商平台的應用
- 寫了一些網頁案子的流程
除了學業與工作的專案,自己也有做一些小的 side project,可能對推甄多少有點幫助:
報考系所
- 國立交通大學 - 資訊聯招 (志願序:甲組 > 多媒體所 > 網工所)
- 國立台灣大學 - 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
兩個系所皆是 100% 書審,無面試
因為聽學長的經驗,在校 15% 的成績應該已經足夠推上交大甲組,也就沒有報清大的碩士班和交大的其他組。
台大的部份,就是單純報心安的,也不太想多浪費報名費,所以也就只有報了一間。
RANDOM.2 清大
聽說清大的資料準備更麻煩…
準備文件
列出一些我走完整個推甄流程有用到的資料與分類,希望可以幫到那些還不知道推甄確切需要哪些資料的人
|
|
交大
交大比較特別的是如果有合作的專題或比賽,都要附上貢獻度證明
- 個人資料表
- 需要的資料參考 Appendix
- 實務經驗
- 依照個人專案還有合作專案的分類寫下去
- 簡短敘述專案做了什麼東西,解決什麼問題
- 專題報告與貢獻度證明
- 有利資料
- 歷年成績單
- 競賽與貢獻度證明
- 自傳讀書計畫
台大
關於自傳
交大沒有規範格式,我是依照很傳統的個人簡歷、學習歷程、實務經驗的大方向這樣寫下去:
- 個人簡歷 (2頁)
- 個人資料、專長、學業表現、專題研究、獲獎紀錄、專案經歷…等
- 學習歷程 (2頁)
- 寫從立下以資工系為目標後的一些學習歷程,還有一些大學修過很有趣的課的心得
- 實務經驗 (4頁)
- 寫簡歷提到的專案的一些細節,附上一些圖片與從中學到的經驗
台大的話沒有要求要給自傳,不過有一個個人資料表的系統 (參考 Appendix),算是小的自傳生成器(?),也有人說把自傳附在就學計畫裡,我是覺得有點多餘所以沒有放
關於讀書計畫
讀書計畫也是很傳統的近程規劃、中程規劃、遠程規劃這樣寫下去:
- 近程規劃:大學畢業前 (1頁)
- 寫在畢業前想學的事及實踐方式
- 中程規劃:就讀研究所期間 (1頁)
- 碩士論文規劃,就讀碩士期間想要得到的能力及實踐方式
- 遠程規劃:研究所畢業後 (1頁)
台大的就學計畫中,我在前面有附上申請動機 (1頁),最後有附上自我能力評估與結語 (1頁),感覺比較完整一點
RANDOM.3 要準備多少內容?
看到有一個很強的學長的自傳只有 3 頁 (但滿滿都是經歷,一個 CV 的概念)、讀書計畫只有 1 頁,學長的理由是教授也沒有這麼多閒時間看一本厚厚的自傳,不如就簡單概要寫完就好
不過我覺得書審 100% 的推甄系所,如果教授事前完全沒有認識學生,那對學生的印象就會全部來自書面資料,只準備這樣好像有點…太少…? 所以我自己的作法是在做完重點部份 (簡歷) 後也在後方補上一些細節,讓有興趣的教授可以多了解自己一些
關於推薦信
交大和台大都有給各自的推薦信模板,交大是直接用系上的推甄系統填(感覺是填純文字),台大看推甄系統感覺是上傳檔案的樣子,我自己是找了 2 個教授 1 個工作上的主管寫
RANDOM.4 Makefile
不小心看到一個幫我寫推薦信的教授有生成推薦信的 Makefile,感覺…很…方便? XD
關於報名方式
交大除了線上報名繳費完,還要印出報名表,貼上規定的信封格式交到教務處(或是用郵寄的)
台大則是全部線上報名就可以處理完
準備時程
日期 | 說明 |
---|---|
2020/09/18 | 開始準備 |
2020/09/21 | 寫完自傳與讀書計畫初稿 |
2020/09/26 | 搞懂報名流程與所需文件 |
2020/09/30 | 台大推甄開始 |
2020/10/01 | 推薦信處理完成 |
2020/10/04 | 台大備審完成 |
2020/10/06 | 交大推甄開始 |
2020/10/08 | 台大推甄結束 |
2020/10/11 | 交大備審完成 |
2020/10/14 | 交大推甄結束 |
2020/11/13 | 交大推甄放榜 |
2020/11/18 | 台大推甄放榜 |
我覺得 9 月中才開始準備有點太晚… 導致自己因為開學後要兼顧課業而手忙腳亂…
會這麼晚才開始準備主要還是因為暑假有太多其他雜事要忙,但也是有一大部份原因是我一直沒有花時間搞懂整個推甄的流程,還有總共具體需要哪些資料,所以就一直拖延到快開學才開始…
如果可以的話,我會希望我開學前就做好這些事:
- 先去看仔細 2019 年的推甄簡章,整理流程還有具體需要哪些資料
- 寫好自傳還有讀書計畫初稿,然後請有推甄經驗的人看一下,圖片還有排版等細節可以開學再處理
- 推薦信先找老師溝通好
推甄結果
- 台大資工所
- 分數 87.5 / 最低錄取 86.5 (正取)
- 交大資聯甲
- 分數 91.8 / 最低錄取 85.44 (正取)
後續
高中以台大資工為目標進行準備,結果自己的能力只夠到交大資工;本來想說就這樣繼續順勢、穩穩的念完交大資工所就好了,但沒想到投心安的台大資工所竟然上了…
RANDOM.5 人生成就
有兩個決定要出國唸書的同學,想把推上台大這件事當作一個人生成就
第一個同學,成績比我好滿多,經歷可能比我少一點 (?),結果備取…
第二個同學,成績一樣比我好滿多,經歷跟我差不多、甚至更好,但推薦信只給工作的主管寫,沒有給教授寫,結果連備取都沒有…
看起來台大還是會認真看備審跟推薦信的…
選項
到底要去哪也讓我困擾了許久,也去詢問很多學長姐及長輩的意見,列出這段時間讓我兩難的一些原因:
- 在交大
- 可以把修的研究所學分帶上去,可以省滿多學分費(到四上結束累計有 18 學分),也可以讓碩班不用修這麼多課
- 有找到很不錯的老師,實驗室研究的方向也是未來想繼續多鑽研兩年的領域,老師也有要收我的意思
- 在台大
- 感覺相比繼續留在熟悉的環境,能有更多進一步成長的機會
- 在台北,交通、伙食都方便許多,很多活動也都辦在台北,感覺會方便許多
- 台北房價… 感覺只能住宿舍,但不知道生活品質好不好
- 不太能帶研究所學分(上限 6,而且抵免的課程還要看指導老師同不同意,目前我看到的課程和我修過的感覺都差異滿大的)
選擇
首先先算了一下在學業上的區別:
理論上待在交大的話,大四下繼續修課,應該至少可以帶上約 12 學分的碩班學分,算上一些雜費後,學雜費的部份初估在交大約可以省 40000 元。
30000 * 4 (台大學分費+學雜費) - 15000 * 4 (交大學雜費) - 1600 * 12 (交大學分費) = 40800
住的話,如果在台北住宿舍,反而還會比目前在新竹在外租屋便宜許多,每學期在台北反而可以比待在新竹省大約 10000 元,只不過自己實在是需要安靜才能做事和睡覺的人,不知道自己能夠維持宿舍生活多久就是…
不過就算以外宿 (或是住 BOT 宿舍) 的模式來看,再加上研究金或是之後可能接助教的收入,好像也沒有想像中差到非常的多?就算過完整個研究所兩年資產是負債的,也算是出社會後可能半年、一年就能夠賺回來的錢吧。只是可能去台大的話,就還要花費滿大的心力修課而不是研究就是了。
考慮了一下,最後還是決定要去台北了,雖然要重新適應環境、認識新的人有點麻煩,但如果有選項能選擇的話,接下來兩年待在台北的日子應該能過得比在新竹有趣一點吧。
找教授
找教授反而意外的滿順利,因為台大有興趣、想找的老師也就那幾個,去聽了第一場說明會後就沒有遲疑的直接決定了,跟老師細談後也說願意收我,現在想想沒有多方比較好像滿不符合我平常考慮很多的個性。
下半年要做什麼?
原本已經計畫要在大四下繼續留在交大修碩班的課,可能還會先進實驗室看看。但因為決定去台大了,修的學分也無法拿上去抵免,所以還是決定提前半年畢業了。
至於下半年要做什麼?原本是打算在暑假進實驗室前把兵役問題處理完,但是這樣就要最晚在 3 月前就入伍,打電話問區公所的回應,感覺是沒辦法這麼快就排隊排到(因為 COVID-19,而且我戶籍的地區有滿多人的),這樣感覺就剩實習或是提早入學兩個選項,比較不會有浪費半年的感覺。
多方考量後,最後決定要提早一學期上台北了。一方面是已經半工半讀了 2 年半,而且在大三上同時三份工作加上課業,實在是很消磨人對活著的熱情… 導致現在對實習,再接新工作什麼的完全不感興趣… 而且能帶的學分有限,提早進去修一點課,也能夠讓之後課業與研究並行的時候不會壓力太大。
或許投實習能夠再讓履歷增加一點新東西,未來求職可能也會有不少新東西可以說,但至少依我目前的感覺,在參與實習半年後,可能也無法獲得我目前想要深入學習的東西吧。
心得
因為是第一次準備需要一堆文件的升學方式,也不太清楚如何拿捏準備的時程還有準備的東西,只知道一定要盡力把所有事在期限內弄到能力所及的最好就好了。
雖然我的成績與其他台大的競爭者們比起來不夠亮眼,但在交大在校成績 15% 且每年越來越競爭的資工系的情況,想要推上台大資工,也絕非如學長說的那樣遙不可及,如果成績不夠好,那就用其他的來補,就跟 3 年多前那個 從吊車尾考上交大資工的故事 一樣,希望這個故事也能激勵到一些有類似情況的學弟妹。
「擇你所愛,愛你所擇」感謝人很好的學長,在我面臨迷惘的時候開導我,也十分感謝所有曾在推甄這幾個月幫助我的師長、學長以及戰友們。接下來的新生活,希望自己能重拾對工作的熱忱,希望能有掌握生活步調的能力,也希望能夠為自己這段期間做出各種的選擇負責。